博鱼boyu“最老”照相馆记录古镇时代变迁
发布时间:2024-12-11 21:24:47

  boyu博鱼吴江区震泽古镇一路向北,“金中照相馆”藏在并不热闹的街区里。招牌上“始于1980年”几个字十分醒目。这一年,店主王金忠获得了吴江县个体户临时经营许可证。1981年5月27日,他正式获得了个人经营营业执照。这家于改革开放初期就诞生的照相馆,就成了苏州市首批个体户之一。店门前一连串省级、市级“光彩之星”铜牌,留下了年代印记,这家看起来普通甚至有些老旧的店一定有许多有趣的故事。40多年来,这家小店用镜头定格了千家万户的幸福瞬间,也在数不清胶卷中记录下震泽古镇的人们近半个世纪的时代变迁。

  上周末,记者走进金中照相馆,王金忠正在检查刚刚为客人拍摄的照片。曾经,这类客片一年到头拍摄无数,信手拈来,但已近八旬的王金忠还是抬着老花眼镜,坚持一张张仔细检查细节,力求顾客拿到能够满意。“没办法,开店40多年,就是这个习惯。”王金忠笑着说。

  王金忠是上海人,年轻时他是援疆知青。一次回上海探亲的机会,让他与后来的妻子冯女士相识相知,并最终来到了震泽插队落户。作为知识分子,他被吴江县科协邀请一同参与猪饲料的科研,被吴江县知青办邀请一同参与宣传方面的工作。王金忠的家在上海南京路,他家的楼下就是知名的“上海照相馆”,王金忠很早就在老师傅的热心指导下学会了摄影技术。时间到了1978年,王金忠在政府的帮助下,在当时最热闹的商业街上开出了他的“金中摄影服务部”,成为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1980年,王金忠获得了吴江县个体户临时经营许可证。1981年5月27日,苏州全市第一批办理的营业执照送到了王金忠等老板们的手中,此时离全国第一家个体工商户的出现才过了5个月。

  他相信,“跑在前面总是不吃亏的”。而政府部门、银行等的政策支持,确实让他的生意越做越顺当。

  国营的照相馆都是在店里等顾客上门,乡下的人们则因为交通不便很少上街,王金忠选择了下乡流动拍照。

  如今,不少震泽周边农村的老人们还对这个操着上海口音的拍照师傅记忆犹新:踩着一辆26英寸的永久牌自行车,车尾系着鲜花、绒毛玩具等道具,带着他的海鸥牌“皮老虎”相机,来给大伙儿拍照,总能吸引不少爱赶时髦的姑娘、小伙。王金忠说,一天能拍五六卷胶卷,差不多70多人。“每天回到店里就赶着冲印好。隔天出去挨个送照片,又能收获一拨新顾客。”

  念好了生意经,打响了知名度。金中照相馆开办一年,王金忠就成了大伙儿口中“镇上第一个万元户”。他算了算,下乡拍照、拍第一代身份证的那些年,他拍过的人次说有数十万都不为过。许多年过去了,很多人还记得他和他的作品。

  “当时我们的设备档次和拍摄技术,都是公认的好博鱼boyu,洋气得很!”王金忠自豪地说。在不少人每月收入才几十元的时候,王金忠便咬咬牙,花500多元买了大品牌的闪光灯安装在了照相机上,“很多人拍照时就爱听闪光灯发出的咔嚓声,特别有仪式感,拍出来的照片也够清晰生动。”在别的照相馆还在拍单一的灰底照片时,金中照相馆的白底、黑底等多种底色照片已经流行起来;大部分摄影师还不能掌握的多次曝光技巧,也被他施展得炉火纯青

  这确实不是王金忠的自吹自擂。曾经有一篇名为《老照片》的散文刊登在上世纪80年代的杂志上,文中便有金中照相馆的身影。

  文章是这么写的:“金中照相馆受到了小镇人的异常欢迎,特别是年轻人,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无论何时走过,都能看到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在照相馆门口转来转去。王师傅把新的摄影技术带到了古镇,新的理念很快就取代了原先正规的传统的照相。有了漂亮花边的照片,吸引了镇上所有的年轻人。当然也包括我们这些在读的中学生。寻找各种机会,去金中照相馆拍照留念,比如同学生日,比如分班,再比如,她们结拜了姐妹,等等。总之,照相馆里每天都人头攒动,他的夫人笑吟吟地开票收钱,王金忠师傅则在屋内忙碌,外面排队的人还能听到他温和的声音传出,把头再抬高点眼睛睁大些,格么漂亮的眼睛是要拍出神采来格”

  尽管后来金中照相馆搬到了震泽镇的公园路,不少曾经的忠实“粉丝”也会在多年之后找到新店,以“老照新拍”的方式,赋予曾经的影像更多新的意义。

  几年前,一位年轻的妈妈找到了金中照相馆,要为自己的女儿拍摄一张百日照片。而她的要求有些特殊:“请您按照这张照片,同样的道具、同样的场景,给孩子拍吧!”王金忠接过相片一看,这张照片正是自己20多年前所拍博鱼boyu,相片中的婴儿就是眼前这位妈妈。

  难得的是,当时为了给孩子们拍摄百日照自己亲手制作的道具座椅,如今还在照相馆里放着。快门按下,将不同时空内的母女俩以特别的方式连到了一起。

  就在前阵子,店里来了一个熟悉的男性顾客。王金忠从没问过他叫什么,但只要他踏进照相馆,王金忠就知道他要什么。“他是我们店20多年的老顾客了。那会儿他40多岁,来店里拍了他觉得最有模有样的全身照。从那以后,他每年定期来一次,在同一个位置拍摄一张全身照。我们的一年之约一直延续到现在,每次翻看这些照片,都是满满的感动。”

  近些年,传统的胶片照相早已向数码转型,拍摄、编辑技术也在更新换代,王金忠的店需要更多新生力量。考虑再三,王金忠把当时在上海医药公司工作的儿子王蔚然叫回了店里共同打理照相馆的业务。

  作为“店二代”,王蔚然入门晚博鱼boyu,却比谁都认真地学习新技术,也会为每一次解锁新技能而感到成就感十足。因为觉得“做胶卷照片比做数码照片难得多,有什么理由学不会”,从网络修图到其他新设备的使用,年近八旬的王金忠,也在不断学习,适应数码摄影的变化。看着父亲为自己讲解作品时的笑容,王蔚然动容了:“我儿时骑在父亲肩上跟着拍照的感觉又回来了!”

  “我们不知道照相馆什么时候会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但至少目前,我们依然会守住这个老本行。保有一份热爱,担起一份责任,留住一份情怀。”王蔚然说。

  而从爷爷和爸爸身上看到的爱与责任,深深地感染着王金忠的孙女王亦瑶。从小听到大的“来!笑一笑”,在潜移默化中让王亦瑶养成了开朗乐观的性格;陪伴父亲和她长大的这家照相馆,让她早就对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学校的一些活动中,王亦瑶时常身兼摄影师的角色。最近,由于学校举办活动的需要,王亦瑶正在帮着收集关于金中照相馆的资料。而边积累边了解,越是深入越多感悟。在她看来,“因为热爱,所以成为”,她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为这家陪她长大的照相馆注入新活力。

TOP